站内搜索: 类别选择: 热门搜索: 俞氏谱局   安氏谱局   专业修谱公司   云码宗谱软件
寻根联宜
所在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寻根联宜
寻根记
类别:寻根联宜 浏览次数:6180次 发布时间:2015-11-24 09:27 评论交流

人老了就喜欢怀旧,喜欢追根溯源。我每一次回乡扫墓,站在那方竹林环绕的山坡上,看着一方方先辈和同辈的墓碑,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姓名,就深刻感受到家族的意义:不论命运是怎样雕塑一个人生命的形态,都改变不了他与生俱来的血统。因此,尽管山高水远,我仍热切地搜寻那些如烟的往事,探讨家族渊源对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。是的,我从哪里来?这是人类永恒的追问,是一粒河沙对沧海的追问,一棵小草对大地的追问。沧海茫茫,大地无边,我们便在这种追问中感受到历史的丰厚、生命的神奇。所幸中国拥有悠久的宗族文化,使我们的姓氏、字派成为有迹可寻的符号,而不至于在纷乱的历史烟云中失去坐标,如流星倏忽而逝,似野云飘然无痕。今年清明回乡扫墓,我偶然找到失传已久的咸宁董氏三策堂宗谱,欣喜不已。反复翻阅这些发黄的纸页,字里行间,先人的身影历历再现。

  一、追根

  我的故乡是湖北咸宁,地处华中腹地,东邻赣北,南接潇湘,西望荆楚,北靠武汉,是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。咸宁之名来自于宋真宗景德四年(1007年),取《易·乾象》“万国咸宁”之义。近代以来,咸宁有两次出名,一次是北伐军攻打汀泅桥,另一次则是文革中的向阳湖五七干校,留下了沈从文、郭小川等众多文化名人的足迹。我生于武汉。长期以来,故乡对我来说,只是难懂的乡音,过年时乡下亲戚送来的香喷喷的红薯干,填表时必须填写的籍贯。总之,那是一个十分遥远而陌生的地方,似乎与我没有什么关联。当我有寻根意识时,父辈已纷纷离世,难以溯源。2004年,我应《长江日报》文化版之约,根据亲友的有关传闻,写了一篇散文《笔与秤—董氏家族的武汉往事》,作出如下推断:据老辈人讲,祖先是从江西迁来的。当小孩不听话时,大人便会习惯地说,你呀,真是从牛坑来的!我曾以为这是家乡俗语,直到媒体报道江西乐安有个古民居保存完好的流坑,我才意识到,这流坑可能就是“牛坑”。流坑村人自称是董仲舒的后代,文风颇盛,从宋到明的四百多年间,出了三十二个进士,一个状元。宋代诗人梅尧臣为此写下《寄题庐陵董氏桂林书斋》:“尝闻云盖下,聚书成大富。往往见子孙,缘天掇星宿。”据“流坑董氏世系简表”,早有支脉迁徒湖北。因此,我推断,咸宁董氏可能是其一支。这种推断显然含有虚荣心,有待查证。我没想到,该文发表后竟引起较大反响,不仅与多位在武汉生活的族人取得了联系,还得以结识董必武之子董良羽将军等董氏朋友。原来,经考证,红安董氏也是流坑之后,五年前,乐安举办全国流坑董氏后人聚会,特邀请董良羽出席。有董氏朋友读过我的散文,当他们从江西回武汉后,便辗转找到吾兄宏献和我在武昌小聚。那天,笑看数桌朋友举酒碰杯,虽索不相识,却知均为“千里草”,真有一种亲切感,不能不感叹中国男人骨子里的宗族血统意识。如果说我过去追根,只是胡适似的“大胆推断,小心求证”,那么,当我终于找到宗谱后,就可以拨开历史的烟云解难排惑了。咸宁董氏从哪里来?真的是流坑支脉吗?

  二、溯源

  我老家在咸宁长寿贩,家族俗称“长寿董”,故而有“走进长寿不问董”之说。在今天的咸宁地图上,已难找到长寿贩这个地名,但在咸宁地方志所收录的晚清地图上,它却十分醒目,是一大乡。所谓贩,即山谷中的平地,长寿贩位于淦水河口,邻近古镇汀泅桥,丘陵环抱,田野丰饶。我清明回乡扫墓,印象最深的是郁郁葱葱的竹林,春笋竞出,还有山坡地头的兰草,散发着淡淡的幽香。元朝末年,遍地烽火,一位名叫董矩的书生,为逃避战乱,携家带口从江西泉溪来到湖北咸宁,隐居深山,从而成为咸宁董氏之始迁祖。这本修续于清代道光十七年的宗谱,刊有《矩公传》:“公讳矩,字成圆,元翰林瑞公之三子也。英姿俊敏,卓尔不凡。当父在时,不屑匕鹜声势交,惟折节与贤士大夫游。枕经作史,旦相靡切,泊补博士弟子员。”在网络上搜索“董瑞”,得到以下文字:“明代著名思想家罗汝芳、李贽、董瑞,戏曲家汤显祖,小说家许仲琳多次来司空山参禅悟道。他们的‘儒道佛’三教一体的思想对明晚期的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。罗汝芳曾为太湖县令,官至左参政,为官清屎。董瑞官至大理少卿、资政大夫、刑部尚书、太子少保。他和戏曲名家汤显祖都是罗汝芳的得意门生。”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,与他交往甚密的董瑞显然与他同乡。谱上注明咸宁董氏来自江西泉溪,而江西并无泉溪这个地名,不知所指是否流坑。至于谱上说炬公是董瑞第三子,并指明董瑞在元代就中了翰林,似有可信之处。疑l点是改朝换代的战火平息后,董瑞在明初当了大官,为什么还让其子避居山野呢?我又在网上搜索“董矩”,竟有意外的收获:1978年山西闻喜上郭村出土了青铜器“董矩方甗”。甗(yan音演)是古代炊器,相当于现在的蒸锅,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,其腹面上饰夔纹,9GL内壁铸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二子,为:[口(董)五氏孙矩作其旅觑,其眉寿无疆,子子孙孙永宝用之。]此觑应是董国的用器。董国原在今山西闻喜境内,后被晋国所灭由此可见董氏源远流长,也可见董矩是个吉祥之名。“董矩方甗”应为天下董氏所尊之宝。综上所述,看来咸宁董氏源自江西是无疑的,泉溪可能是泛指流坑或某地古名(查流坑董谦世系,有四世董熹外迁成望族,家安乐乡泉溪,为“武宁派”.即今九江市武宁县官莲乡泉溪村。从武宁到咸宁,路程并不远)。至于董瑞是否武宁人,董矩是否董瑞之子,存疑待证。真实可信的历史是,元末明初的董矩隐居于牛首山麓,生了两个儿子,长子隆一,仍守故基,次子隆二则迁居匕沙洞鸣水泉边,生子寿一。寿一又迁居长寿贩,可见贩名因三世寿一公而生。

  三、宗谱

  咸宁董氏就这样花开两枝,在宗谱中,长子隆一之支脉名为荣寿堂,次子隆二之支脉名为长寿堂。长寿堂尊寿一公为一世。寿一公五代单传,谱叹:险极!至第五世汝谊公后才人丁兴旺,生有三子,名歧山、歧峦、歧岩,从而形成三大支脉,绵延湖北、四川、河北等地。汝谊公是秀才,也是士绅,谱中收录有他于明嘉靖六年(1527年)购山地葬母的契约,可见已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。但明代,董氏在咸宁一直默默无闻,直到清代道光年间,第十五世才开天辟地出了两个举人,而且是兄弟,兄叫董复湘,字兰生;弟叫董复湃.字渭川。家族突然出了两个举人,自然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。于是,开始建祠堂,修宗谱、排字派。我所看到的三策堂宗谱便源自这两位举人主持而修,时为道光十七年(1837年)。从《序》中得知,此谱是接老谱而续,为长寿支谱。老谱在荣寿庄,即隆一公后代于清嘉庆十年(1810年)所修,言明是接泉溪之谱,敬汉代大儒董仲舒为先祖,谱名三策堂,也是来源于董仲舒为汉武帝三上对策的典故。中国宗谱有一个鲜明的特征,即称显赫名人为先祖。董氏也不例外,千江万河,几乎都要追溯至董仲舒,而鲜见有人称自己是董卓的子孙,可见人们扬善避恶的心理。谱中收录有汉代班固的《仲舒公传》、唐代韩愈的《大传晋公行状》(董晋,汉代名相)、唐代崔殷的《黯公祠记》(董黯,董仲舒的六世孙,汉代著名孝子),以及历代董氏达官名人的简介。此谱还收有修谱《凡例二十四则》,说“作谱之法起于欧苏,欧之吊图,仿宗法也,苏之齐派,象雁行也。我族编辑家乘,以欧式提纲,以苏式列目,使阅者了如指掌”。由此可知,国人修谱,起于宋朝,大诗人苏东坡、欧阳修是先行者。宋朝以前的血脉上溯,大都是传说推断。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例:无征不信。强调“帝王世系未可妄攀,即牵附华胃,殊贻姗消。我族制谱谨以迁祖为第一世,远冒滥遵王章也。且宋初已然,安用逾越附会耶”。看来,我的先辈是明智的。此谱有多篇序言,均说源自江西董瑞,至于瑞公之前却难以推断。如参与修谱的董复灿在序中说:虽有先人辑录记载,“则世远年湮,其详几不可考也。夫修谱之难,同于修史,才学识未能兼职,该而妄思操笔削之权,鲜不为博雅君子所垢病……”。前世难溯,后世则清。这次修谱的最大成就,就是两位举人将咸宁董氏两大支脉的代表召集而来,共同修谱.并就字派达成一致。我的祖屋依山而建,为五进宅院,名为“董育林”,想来,这是一位先辈的大名,他的确育出后人葱郁如林,只是宅院已屋破人散,只有断柱残基,村名依旧。据父辈说,祖屋曾挂有一方大匾,是官府恩赐给曾祖父的。曾祖父是拔贡,性格豪放,如闲云野鹤浪迹江湖,曾被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。至于他没呆多久就辞职回乡,家族里有两种传说,一说他天生散淡,不习惯官场束缚;一说他回乡探母,突生重病。曾祖父回归田园,以耕读诗书传家。但世界已发生剧变,废科举,兴洋务。尤其是随着粤汉铁路穿越咸宁,乡人纷纷出门打工、经商。于是,我的祖父和父亲也投入了这股席卷南方数省的“民工潮”,去广州经商,后来在武汉扎根。他们难解乡情,常回老家捐资兴学铺路,去世后均归葬故土。武汉的咸宁董氏族人甚多,散居四方,惟有清明时才在回乡路上相逢一笑,知五百年前是一家。

1.jpg
董宏量

  作者简介:董宏量,笔名洪亮, 男,1953年出生,汉族,湖北咸宁人。中共党员。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。1970年赴湖北安陆县乡村插队务农,后历任武钢冶炉厂工人、工会干事,《武钢文艺》编辑,主编。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。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著有长篇小说《遍地黄金》,诗集《蓝色的眼睛》、《钢城黎明》、《少女与鸽子》,散文集《白壁赋》等。诗歌《一个工人和他的铜像》、散文《书桌》分获1997年、1995年冶金部文学一等奖,诗歌《重返炉台》获1995年湖北省楚天文学二等奖,散文《听歌神农溪》获1998年武汉市文学基金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