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浛洸”是辞书专列条目,“浛洸”二字连用,在国内出版的各类辞书中均只有一种解释:“地名,在广东。”浛洸镇位于英德市西部、连江下游,距市区35公里。这里是英德进出阳山、连州,以及英西七个镇到英德市区的必经之地。
浛洸广州会馆位于浛洸镇市东村河边街6号,建于清同治二年(1863年)。
这里曾是广东境内19个汉县之一,出现过州、郡、县三级政府机构叠压共存的奇观。从高祖刘邦十一年(公元前196年)在今浛洸镇区置含洭县开始,历代皇朝接连在浛洸设郡立州。至元朝仁宗延佑元年(公元1314年),浛洸并入英德州,共有1500多年的州、郡、县级建制史。
古镇浛洸在千年历史里孕育出自己的特色,其名来历即可窥看其中不凡之处。浛洸之名因时代而异,经历了含洭、浛洭、浛光、浛洸的演变。据南朝刘宋王韶之《始兴记》:“含洭县有尧山。尧巡狩至于此,立行台也。”有文史专家考证,认为尧帝不但南巡狩猎至古含洭地界,且筑室而居行使王令,登山瞭望“南交”风光。“含洭”之名产生于宋初,至唐朝时变“含”为“浛”。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登基,以县名犯太祖“匡”字讳,遂把“洭”改为“光”,致使“浛洭”变为“浛光”。其后最早见到“浛洸”一词是在明朝四大高僧之一释德清的《憨山大师自序年谱》:“予年六十四……别驾项公楚东,抱关于浛洸,邀予往。”在浛洸千年演变史上,不与其他地名相融相混,致使中国辞书为它专立条目,这是中国地名文化中的趣闻。
作为商贾往来散聚之地,人口的迁移较别处更为频繁,这造成了浛洸镇人口姓氏的丰富多样,也成为此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。浛洸现有7万余人,却有姓氏266种,其中决、坚、天、但、草、青等稀僻姓氏连《百家姓》都未记载,不禁让人惊奇。南来北往之人都在此地找到了立足之点,发现了生财之道,因而定居生息。由此可见浛洸的亲和力和开放包容的胸襟。
具有2000年悠久历史的浛洸古镇,其民间文艺的兴盛繁荣亦颇具特色。特别是舞狮、舞龙等文艺团体遍布城乡各地。就舞狮而言,堂会众多,不但保留了原有的舞狮队、班,还增加了群乐社、商业、劳协等舞狮队,乡间更增加了旗龙、燕石等舞狮班。每年春节初一至初三,为接福迎祥、消灾降魔,舞狮队云集,斗技斗艺,穿街过巷。欢呼声、鼓乐声、鞭炮声交织在一起,蔚为壮观。
浛洸历史积淀浓郁、文化底蕴深厚,境内建筑文物、历史人物、民间传说、风景名胜比比皆是。北宋书画家米芾还曾在浛洸担任县尉二年。小小浛洸便曾有古八寺、八庙、八景。现完整保存下来的文物有古含匡南门、万岁桥、蓬莱寺塔、广州会馆、莫雄公馆以及晚清、民国时期的古建筑、古村落等。
如今的浛洸虽不复过去州郡规模,但依旧是英德市副中心城镇,以及英西地区的经济、文化和商贸中心,延续着昔日荣光。
■链接
广州会馆:商贾胜地的历史见证
广州会馆。
“寄身天地谁非客,得意江湖便是家”。刻于浛洸广州会馆墙柱上的一副对联,寄寓了外地商人到此获“得意”,如“归家”。明末清初,浛洸已有“总商埠”之称,管辖英西132个子商埠。当年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省商民,本省广州、肇庆等地商贩均来往此地经商。广州会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。
浛洸广州会馆位于浛洸镇市东村河边街6号,建于清同治二年(1863年)。它面临小北江(连江)岸,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,有石砌堤岸近40米,并有麻石柱梁护栏。会馆建筑面积790平方米,设三厅两厢,以石柱、石板及砖木构造,显得稳重又气魄。门楣石匾上阴刻“广州会馆”四字,苍劲雄浑。广州会馆印证了浛洸与广府文化的密切联系,成为浛洸镇作为粤北重镇的一个重要历史佐证。
蓬莱寺塔:屹立千年雄姿犹在
蓬莱寺塔公园。
在浛洸镇人民东路原浛洸一中校园内,有一座千年古塔名曰:“舍利塔”,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,距今已1100多年。因该塔建在蓬莱寺前,故又称蓬莱寺塔,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《英德县志》有“舍利塔,建于唐成通年间”和古浛洸八景之一“平原古塔”的记载。清代高僧释德清为此塔曾赋诗云:“浮屠何代拥诸天,传是隋朝大业年。苍鲜剥封残碣尽,平原荒草布金田”。
蓬莱寺塔结构严谨,造形美观,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。虽然经历千余年,除塔身微有向西北倾斜和各层平座砖缝间有生长杂草外,雄姿不减当年。2010年,由省、市共投入资金30万元,维修该塔。2011年,以蓬莱寺塔为中心,浛洸镇建造了蓬莱寺塔公园。
鱼咀:一街曾容商铺百余家
鱼咀街古井。
“先有鱼咀后有浛洸。”在浛洸镇内,此说法流传甚广。据史料记载,鱼咀是西汉高祖(公元前206—195年)设置的浛洭县城所在地,县治历史达800余年之久。
鱼咀(古称鱼嘴)街位于浛洸镇鱼咀村,毗邻小北江河畔,古时曾红棉遍地,因地貌形如红鲤跃江、张口猎物而得名。目前,鱼咀街仍有保留完好的古城墙、码头、水井、石碑和古街、古铺。
鱼咀圩曾是古浛洭十三个子商埠之一,有商铺百余家,其中多以铁匠铺为主,因此鱼咀也有“打铁村”之称。建国前,鱼咀街有三、七圩期,集市贸易兴旺,日用百货齐全。建国后,该圩废止。鱼咀街居民普遍为外来经商户,原由居民过千人。改革开放后,大量居民外出务工经商,现余常住人口仅80余人。
万岁桥:风雨同度700载
在浛洸镇洭州居委市西村,有一座饱经风雨的古桥———万岁桥。《英德县志》记载:“万岁桥在浛洸司前。”但其建造年代并无记载。现据建筑形式和特点考证,此桥为元末所建。
相传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,因兵荒马乱,后有追兵,曾逃至此桥下藏身,逃过兵患。因而此桥得名为“万岁桥”,桥面两头的街也叫万岁桥街了。
早在元朝时期,南来北往的人选择浛洸这块宝地定居,从现在的肖屋村直至浛洭南门口形成一条直街,两边建有平房楼舍。直街中部有一条横跨宽度约20多米的溪河河床离街地面20多米。这条直街两头的人们来往必定涉水而过,如此便建造了石桥。时至今日,万岁桥与居民已连为一体,风雨同路度过无数个春夏秋冬。